公司治理一体化走向的制度发生学解释——以结构融资为中心展开(三)

作者:冯果  李安安 发布时间:2012-03-06 11:45:47         下一篇 上一篇

三、更为深层的思考:中国的公司法制如何回应结构融资的挑战

对于我国而言,结构融资是典型的“舶来品”,属于“引进消化创新”。虽然在1992年我国就开始了结构融资的尝试,但此后的十余年,结构融资的发展一波三折,始终未有突破性进展。2005年可以称为结构融资元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等部委先后出台了结构融资的规范性文件,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开始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我国的结构融资市场迈开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一步。[1]然而,好景不长,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几乎将中国的结构融资扼杀于摇篮之中,人们甚至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导致结构融资在实践中呈现出停滞现象。对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公司融资问题上,我国面临的现状不是创新过度而是创新不足,我们需要的是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培育和引导结构融资而不是因噎废食地抑制、阻却甚至扼杀结构融资。诚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主席、“金融期货之父”梅拉梅德所言,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信息不透明和政府监管缺位,因此,次贷危机不会对已经成型的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形成冲击,形成冲击的是对资产证券化结构技术的滥用,而不是资产证券化结构技术本身。[2]作为近三十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结构融资并没有走到历史的终点,在我国更是有着广阔的市场与前景。面对“结构融资究竟能走多远”的诘问,法学界要做的是检讨现行法律规则与结构融资的相抵牾之处,进而推动相应制度的调适与变革。[3]

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在融资问题上,秉持的依然是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二元结构思路,没有考虑到结构融资这种新兴的、独立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外的融资方式,以至于结构融资在适用公司法时困难重重。例如,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公司、信托与有限合伙是最为常见的结构融资的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相应形成了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SPC)、特殊目的合伙(Special Purpose Partnership,SPP)、特殊目的信托(Special Purpose Trust,SPT),但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却难觅SPC的踪影,这是因为《公司法》第23条关于公司设立条件的规定、第26条和第81条关于公司注册资本的规定、第167条关于公积金的规定注定了作为“空壳公司”的SPC的非法性。公司法的这些规定固然有利于预防风险,但也限制了投资人的选择权,不利于实现公司自治与公司监控的竞争性平衡。改革方向是放松对SPC的市场准入管制,具体措施包括将不动产投资信托机构纳入公司范畴、放宽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不动产投资信托机构发行证券的条件限制、降低注册资本和营业年限以及盈利标准之要求。为了将SPC的风险降到最低,应当对其实行核准主义的设立原则,强制要求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SPC设立独立董事并强化其对投资者的信义义务。[4]作为一种替代性方案,我国现阶段可以让证券公司来充当SPC设立人的角色,这是因为:一方面,证券公司在理论与实践上为证券化交易作了充分的准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证券公司由于自身业务的特性,由其发起设立SPC将有利于资产支撑证券的发行与流通。[5]长远看来,随着金融业的分业限制被打破以及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将成为最为重要的SPC发起者。

在构筑结构融资的风险防范机制上,公司法可以在四个方面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

首先,“反向揭开公司面纱”的严格适用。所谓“反向揭开公司面纱”,是指在母公司利用向子公司出资等形式非法转移资产,导致母公司资产减少从而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下,母公司的债权人有权要求撤销母公司的转移行为,将出资和转让的资产并入母公司的责任资产。[6]在结构融资过程中,如果SPV的母公司对SPV存在实质上的控制或支配关系并且滥用了这种关系向SPV转移了资产,母公司的债权人就可能依据“反向揭开公司面纱”原则将SPV的资产归入母公司的破产财产,这无疑会弱化结构融资的物质基础。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对投资者权益的侵害,公司法可以通过公司章程的安排来确保SPV人员、资产和账号的独立性。

其次,实质合并的限制。实质合并是指两个以上的破产程序进行合并,将多个破产者的财产、负债合并后对全体债权人平等清偿,以消灭破产者间的债权债务,并排除一次给付为目的的重复债权请求,在破产程序内将上述的几个破产者视为一体。[7]在结构融资中实践中,若SPV的母公司破产,则未进入破产程序的SPV就面临被实质合并的风险,进而影响SPV向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偿付本息。因此,可以在公司法中规定SPV的股份应部分让与发起人以外的人,使不具有关联关系的人持有一定SPV的股份,以此作为排除实质合并的证据。[8]

再次,SPV实际控制人加重责任的引入。加重责任是美国法上的制度,是指当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未达到法律规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业务或财务状况恶化、不能支付其债务或有损及存款人之虞时,金融控股公司应协助其恢复正常营运,主管机关可基于维护公共利益或稳定金融市场之需要,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履行相关义务,或处分金融控股公司的股份、营业或资产,[9]其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储蓄监管办公室的资本维持承诺制度、美联储的力量之源原则、美国联邦保险公司的银行关闭政策以及美国国会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与实施法》和1991年《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分别规定的交叉担保条款与立即改正措施。[10]要求SPV的实际控制人承担加重责任,可以有效预防实际控制人的道德风险,强化SPV的破产隔离机制,更好地维护投资人的权益。

最后,构建预防“股权脱钩”与“债务脱钩”的“安全港规则”。[11]结构融资导致的“股权脱钩”(即“空投票人”)与“债务脱钩”(即“空债权人”)现象给金融秩序增添了极大风险,加剧了公司融资过程中的利益冲突现象,给公司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次金融危机过后,欧美金融监管机构及证券法学者已经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初步探索。以卖空交易为例,国际证监会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IOSCO)在其2007年的卖空监管的年度报告中,试图在遵守、执行和信息披露等几个方面提供一种持续性的卖空监管路径。[12] 但有学者认为,IOSCO现有的卖空交易监管标准会在司法过程中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引发卖空交易的监管套利的发生,进而阻碍市场效率的实现。因此,IOSCO应当重点解决卖空交易信息披露监管中的不和谐问题,其方式是实施一种富有实践意义和持续性的信息披露与信息报告标准。[13]再以对冲基金为例,2010年《多德—弗兰克法案》的“Title IV”部分规定对冲基金的投资顾问必须在SEC进行登记,披露其指导对冲基金投资的相关信息,包括附属经纪人的使用、软美元的安排等在内的任何利益冲突情形均在信息披露的范围之内。[14]SEC将与美国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监管者进行信息共享,并利用这些信息来加强投资者的保护并确保市场的完整性。[15]在欧盟,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85年制定的《可转让证券集合投资指令》(the UCITS Directives)历经修改,在2011年生效的第四个版本中,该指令对以对冲基金形式出现的可转让证券集合投资基金作出了新规定,但有学者认为,最新指令仍需要在税收协调、证券凭证托管、基金产品限制等方面对可转让证券集合投资基金作出改进。[16]上述这些立法对于构建我国的相关“安全港规则”无疑颇具借鉴意义。尽管“股权脱钩”与“债务脱钩”对公司治理的挑战依然严峻,但有理由相信,人类的理性与智慧终将走出幽暗的“无知之幕”,实现蜕变,迎来新生。

四、结语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的经济,金融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各国要谋求自身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融入到全球经济大循环中。面对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业务综合化以及公司治理趋同化的世界大潮,中国的公司法制不可能固步自封,更不可能独善其身,惟有积极进行规则调适与制度变革,才能强化其时代适应性品格。本文从制度发生学的视角,以结构融资为中心探讨了公司治理一体化的制度动因、现实图景与未来走向,也再一次呈现了公司法与金融法之交错的生动画面。其实,公司法与金融法之交错法律问题的研究,还可以采用整体主义解释的视角,对公司治理、公司并购和公司融资等公司法核心制度范畴进行金融解释,或者对资本结构、金融契约等金融法核心制度范畴进行公司法解释,这样会更加深刻地揭示公司金融法学的制度逻辑。对此,我们拟另行撰文研究,在此不再展开。


[1] 2005年12月15日,随着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两家试点银行的受托机构——中诚信托投资公司、中信信托投资公司发行开元资产支持证券、建元资产支持证券的成功,结构融资在中国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2] 张严方:《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与实证分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第2页。

[3] 结构融资是一项极为复杂和精巧的制度设计,需要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信托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物权法、合同法、破产法等多重法律的规制,限于篇幅,本文仅在公司法的视域内探讨结构融资问题。关于其他法律中的结构融资问题,可参阅季奎明:《金融创新视野中的商事法变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43—64页。

[4] 包括结构融资在内的金融创新改变了传统公司法设定的信义义务规则,如股票期权冲击了股东至上的理念、套利交易冲击了股东拥有剩余索取权的理念、跨期交易冲击了管理层的信托责任理念,这就要求公司法重新检视和设计信义义务的制度构造。See Frank Partnoy, Robert Clark’s Corporate Law: Twenty Years of Change--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Corporate Law, 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 Spring 2006.

[5] 张泽平:《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比较与借鉴》,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6]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页。

[7] See Frankel, Securitization ---Structured Financing, Financial Assets Pools and Asset-Backed Securities, Brown and Company, 1991, p.424.

[8] 季奎明:《金融创新视野中的商事法变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47—49页。

[9] 参见我国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法”第56条。

[10] 姜立文:《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加重责任制度研究与启示》,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6期。

[11] “安全港规则”是学者们对美国破产法相关规定进行归纳的学理名称。它是指当事人所签订的金融合约,在合约一方发生破产事件时,可以在继续履行、终止、抵消、结算等方面享有一系列破产机制豁免待遇的一项法律制度。这些豁免待遇好比是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给了金融合约一个受保护的安全港,故形象名之为“安全港规则”。参见冯果、洪治纲:《论美国破产法之金融合约安全港规则》,载《当代法学》2009年第3期。

[12] See Press Release, Int'l Org. of Sec. Comm'ns, IOSCO Launches Task Force On Recent Market Events (Nov. 8, 2007). available at http:// www.jasplus.com/iosco/0711subprime.pdf.

[13] See Eleonora Zlotnikova, The Global Dilemma in Short Selling Regulation: IOSCO'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roposals and the Potential for Regulatory Arbitrage, Brookly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10, 35 Brook. J. Int'l L. 965.

[14] Kris Devasabai, SEC Propose Hedge Fund Registration Rules, http://www.hedgefundsreview.com/hedge-funds-review/news/1899488/sec-proposes-hedge-fund-registration-rules, Jan.12, 2011.

[15] Karol C. Sierra-Yanez, Hedge Funds and Increased Regulatory Scrutiny under Dodd-Frank, Banking & Financial Services Policy Report, March, 2011.

[16] Kevin R. Johannsen, Jumping the Gun: Hedge Funds in Search of Capital under UCITS IV, Brooklyn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ial & Commercial Law, Spring, 2011.


文章出处:《现代法学》2012年第1期